找到相关内容1593篇,用时52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佛典语言的诠释学问题──以观诠教的建构

    六十四入道之门 166  二、以观诠教的特色 172  第二节、举例操作:关于《大乘》本体论争议的评议 175  一、译本 175  二、《》的思想争议 175  三、以观诠教的诠释操作 ...,玄奘译,《唯识三十论颂》,T31  世亲,玄奘译,《大乘百法明门论》,T31  诃梨跋摩,鸠摩罗什译,《成实论》,T32  真谛译,《大乘》,T32  玄奘译,《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》,T27 ...

    王兴焕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8153755228.html
  • 慧思大师及其禅法特色

    愿文》中说:“誓造金字摩诃衍般若波罗蜜经一部,……当为十方一切众生,讲说般若波罗蜜经”【《大正藏》卷四六,787c。】。第四、他晚年受《大乘》一系唯识思想的影响不浅,这使他的禅法思想更为丰富多彩...六度。般若一法无有二,觉道神通从禅发。”【同上书,629a。】   第四点,他在入住南岳之前,就对古唯识学有所涉猎,但还未成体系。及至迁居南岳接触到《大乘》之后,使他的思想大为改观,并以此思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442353407.html
  • 梁启超的佛学情缘

    研究和教育工作。在这期间,尤其在1920至1925年的6年间,他对佛学的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。仅在1920年一年中,他就写出了十多篇研究佛学的文章。  1922年,梁启超撰写了《大乘考证》一文,原本计划写一篇数千字的文章简单介绍日本学者对于《大乘》的研究结果,但在写作过程中,他发现了新的问题,于是加进了自己的理解与思考,结果便形成了洋洋洒洒数万言之多的文章。在文中,梁启超不仅充分论证了...

    杨小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5265609.html
  • 天台宗教理命题略论

    ldquo;心生种种法生,心灭种种法灭。”《心地观经》云“心有大力世界生,自在能为变化主”。这都强调万法(宇宙)以心为体。《大乘》云“一切诸法,唯依妄念,而有差别,若离心念,则无一切境界之相”。心有真妄之别,真心是宇宙的本体,妄心(妄念)化生宇宙万相,是凡夫境界。真心之体,不生不灭,离言离思。《大乘》云“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...

    胡晓光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404360866.html
  • 本体之性与主体之心如何能合一

    本体之性与主体之心如何能合一  ——《大乘》心性思想论析  杨维中(博士)  210093 中国南京大学哲学系  【提要】 本文从本体之性与主体之心如何可能合一的角度考察了《大乘》的心性...心性思想的最重要特征。  【关键词】  本体之性 主体之心 心性合一  一 一心·二门·三大  《大乘》的核心是“一心二门”说,而成立一心二门的理论基础则是体、相、用相即不离的“三大”说,用...

    杨维中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5063255794.html
  • 《宗镜录》之圆融观——围绕“一心说”之三重唯心观的一个简单考察

    周贵华(中国社科院哲学所)   内容提要:   本文通过对《宗镜录》的“一心说”之三重唯心观的分析,考察了该著的圆教思想。认为,《宗镜录》在《大乘》的一心二门思想结构模式以及华严宗圆教思想的基础上,整体纳入唯识思想,建构了一个佛教史上最具调和色彩的圆教体系。   中国佛教自《大乘》之撰造始,就开始了在印度大乘佛教思想基础上的融合与创新。《楞伽经》作为印度佛教晚期如来藏思想的经典之一,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95341493.html
  • 黄敏:从性到心——《坛经》心性会通疏解

    区别,心性合一是从本性到人心的跨度。其中既有对《楞伽经》到《大乘》的如来藏心性思想的吸收转化,也有对《金刚经》般若空观的融合。而心性贯通又通过其体用思想的转变完成。在以《金刚经》代《楞伽经》的...故说如来藏。不同外道所说之我。是名说如来藏。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。令离不实我见妄想。”(《楞伽经》卷二)对这些问题,《大乘》提出“一心开二门”的架构,以阿赖耶识为杂染心来说明如来藏真常心如何...

    黄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23061481866.html
  • 佛教受中土道教的影响及佛经真伪

    庄》、《易》,及道教太极图,对佛教《大乘》的撰写,及唯识宗、禅宗形成,均有密切关系(注2) 。举实例而言:如密宗金胎两界曼荼罗,仿自中土帝王郊天祭坛及道教九宫神坛;而《佛说安宅神咒经》、《佛说...保留的梵文佛典已不多,因而引证颇为困难;然而近年来,笔者由佛教典籍中,也发现了不少例证。如《大乘》原为汉地佛徒所撰,印度并无此书,但唐太宗朝,玄奘少例证。如《大乘》原为汉地佛徒所撰,印度并无...

    萧登福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441245989.html
  • 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五次大争辩(上)

    宣传自己的观点。因此,在佛学界出现丁百家争鸣的局面。通过对佛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争论,进一步推动了近代佛教思想的发展。  近代佛教史上争论的问题是很多的,其中比较大的论争有以下五次:  一、《大乘》真伪辨  《大乘》相传为印度马鸣昕撰,梁真谛和唐实叉难陀先后译,通称为粱译本和唐译本。但此究竟是否马鸣听撰,真谛所译,很早就有人提出怀疑。隋代法经编撰的《法经录》,将此编入众论疑惑部,并附注...

    傅教石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2265278.html
  • 与唯识(上)

    在上一世纪的二三十年代,中国佛教界围绕《大乘》曾有过激烈的争论。这场争论的焦点是该是否符合大乘思想。支那内学院欧阳竟无先生等依据唯识学,对《大乘》持批评乃至否定的态度,指出它不仅非印度...《》者大多视中国化佛教为印度佛教在中国的创造性发展,是大乘教理最圆满的体现,因此坚决捍卫《》的正法地位。其中,以太虚大师为首的一批缁素大德,同时亦以建设性态度,尽可能会通《》与唯识学...

    周贵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02140044.html